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喷灌系统都是有哪几种?

除喷头外,各组成部分在长年或灌溉季节均固定不动。干管和支管多埋设在地下,喷头装在由支管接出的竖管上。操作方便,效率高,占地少,也便于综合利用(如结合施肥、喷农药等)和实现灌溉的自动控制。但需要大量管材,单位面积投资高。适用于灌溉频繁的经济作物区(如蔬菜种植区)和高产作物地区。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半固定式喷灌系统

喷灌机、水泵和干管固定,而支管和喷头则可移动。移动的方式有人力搬移、滚移式,由拖拉机或绞车牵引的端拖式,由小发动机驱动作间歇移动的动力滚移式、绞盘式以及自走的圆形及平移式等。其投资比固定式喷灌系统少,喷灌效率较移动式喷灌系统高。常用于大田作物。

① 绞盘式喷灌机。由干管上的给水栓通过软管供水。有3种类型:一种是将钢索绞盘连同驱动绞盘用的动力机、喷头等装在喷灌车上,钢索的一端固定在地头牵引喷灌车前进;另一种是将钢索绞盘及其动力机置于地头,通过钢索牵引装有喷头的喷灌车前进;还有一种是将作为供水支管的软管卷绕在绞盘上,绞盘及喷头装在喷灌车或滑橇上,由软管牵引前进。水力驱动的绞盘式喷灌机是利用干管引来的高压水,通过水涡轮驱动绞盘作业,免去了动力机。

②圆形喷灌机和平移式喷灌机。均为多塔车自走式,即将装有许多喷头的薄壁金属支管支承在若干个可以自动行走的塔车上。各塔车都有一套调速、同步、安全控制和驱动系统,使整个支管系统在电力或水力驱动下,自动协调地作缓慢直线运动或绕其一端作回转运动。圆形喷灌机(图1)由中心枢轴处供水,支管长60~800米,转一圈的时间为8小时至7天,控制面积150~3000亩,自动化程度很高。但喷洒面积为圆形,为解决方形地块上四个边角地带的灌溉问题,有的装有角喷装置,即在支管的末端装设伸出喷杆或远射程喷头,当转到边角地带时自动接通。平移式喷灌机是通过软管由渠道或固定干管上的给水栓供水。由干管供水时,喷灌机行走一定距离后要移动软管,改接在下一个水栓上,因而自动化程度较低,但喷灌后不会留下边角。

移动式喷灌系统

除水源外,动力机、水泵、干管、支管和喷头等都是可以移动的,因而可在一个灌溉季节里在不同地块轮流使用,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并可节省单位面积投资,但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低。常用的类型中,有的是动力机和水泵装在手推车或手架上的轻、小型喷灌机,其喷头装在轻便三角架上,通过软管同水泵连接;有的是将水泵同喷头装在手扶拖拉机上的小型喷灌机,由手扶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装置驱动水泵作业;有的是装在大、中型拖拉机上的双悬臂式喷灌机。移动式喷灌系统适用于灌溉次数较少的大田作物和小块地段。举报/反馈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滴灌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滴灌系统主要由供水装置、输水管和滴水装置组成。见图

图 滴灌系统组成1.蓄水池 2.供水管 3.水泵 4.施肥器 5.压力表6.阀门 7.过滤器 8.水表9.干管 10.支管 11.毛管 12.冲洗阀门(1)供水装置主要指水源及其附属部分。供水装置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具有一定的压力,常用的有水塔、地上贮水池、压力罐、微型水泵等。

①水塔 水塔的水压大,压力足,可对大范围的地块进行滴灌供水,适用于集体供水。

②地上贮水池 地上贮水池一般建在温室或大棚旁,有的直接建在温室内。贮水池一般高1.5米左右,容水量1~2米3。贮水池的高度低,水压小,一般只用作对单个温室供水。温室比较长时(50米以上),应将贮水池建于温室的中央,以使温室的东西两端均匀浇水。温室比较短时(50米以下),可在温室的一端建贮水池。浇水时用水泵向水池内不断补充水分,始终保持足够的水压。

③压力罐 压力罐能够对罐内的水进行加压,一般可使水增压倒2~5千克/厘米2,水压大,滴灌效果好,一般容量2~8米3,可同时对多个温室或大棚进行供水,其主要缺点是费用较高。

④微型水泵 微型水泵直接从井里或水池里提水,并借助水泵的加压作用,将水直接送入输水管中。该法费用低、也不占用温室空间,多用于单个温室的滴灌。(2)输水管道输水管道一般由干管和支管两部分组成,在温室内直接提水进行滴灌的温室一般只设有支管。输水管道大多使用不透光的黑色硬质塑料管,用普通的无色塑料管,管内易生青苔,堵塞滴水孔。铁管易生锈,堵塞滴水孔,不宜选用铁管。

①干管 较粗,一般内径50~100毫米,在温室外的部分要埋入当地的冻土层下。

②支管 一般用内径37.5~50毫米的塑料管,用两通或三通、旁通与干管相连接,在温室内一般东西方向平放于温室的南端,并用铁丝卡固定住,防止拉动后移动位置甚至发生折管。(3)滴水装置滴水装置是指铺于蔬菜栽培行间并将水滴入地里的部分,分为硬质塑料管和软质塑料管带两种。

①硬质塑料管 由毛管和滴头管组成。毛管用有弹性的硬质塑料管,直径通常为12~16毫米,长度同蔬菜种植行长。滴头管是向蔬菜滴水的最末一级管,用有弹性的硬质塑料制成,其一端嵌入毛管中,另一端放到蔬菜的主茎旁边。滴头管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发丝管,另一种叫水阻管。发丝管的内径很细,标准规格为0.5~0.87毫米,水通过时就会以水滴状滴出。水阻管是在一条孔径4毫米左右的塑料管的出水端,再套入一小段孔径0.5~1毫米的细塑料管,水经细塑料管流出后,便以水滴状滴入地里。

②软质塑料管带 上有特制的出水孔,该滴水软管上不需再安装滴头管,浇水时水从出水孔中以液滴的方式流出,直接滴落于管带的周围。该滴水管成本低,也易于移动和保存,不发生折断,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比较普遍。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自动浇灌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式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各种智能家电、数码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

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和获取知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鉴于现在高科技的发展,未来自动浇灌控制系统的发展也有望朝这些方面发展。

1、智能化

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温室计算机环境控制系统的应

用将由简单的以数据采集处理和监测,逐步转向以知识处理和应用为主。因此软件系统的研制开发将不断深入完善,其中以专家系统为主的智能管理系统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网络化

目前,网络技术己成为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科技领域。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设施的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成为可能。 3、综合环境调控

所谓综合环境调节,就是以实现花卉的正常生长为目标,把影响花卉生长的多种环境参

数(如光照、温度、湿度等)都保持在适宜花卉生长的状态,并尽可能使用最少量的环境调节装置(采光、遮光、通风、保温、加温、施用C02等)。 智能及无人操作将是未来的各种行业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大量节省人们的宝贵时间还能更好的控制各种成分的细微比例做到人们自己动手所不能做到的效果。

4、 高移植性

稍微修改一些系统的参数及设备即可应用于别的环境下,省时省力,节省大量资金及研发成本。

在不久的将来,不仅能实现对办公室花卉的控制而且可以实现路边及所有公共场所花草树木的自动灌溉,而且可以加入远程控制,可视频控制,更大限度的节省人力物力,这将是世界浇灌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PE管的安装规定是什么

1、管道连接前,应对管材和管件及附属设备按设计要求进行核对,并应在施工现场进行外观检查,符合要求方可使用。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耐压等级、外表面质量、配合质量、材质的一致性等。

2、 应根据不同的接口形式采用相应的专用加热工具,不得使用明火加热管材和管件。

3、采用熔接方式相连的管道,宜使用同种牌号材质的管材和管件,对于性能相似的必须先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

4、管材和管件应在施工现场放置一定的时间后再连接,以使管材和管件温度一致

5、在寒冷气候(–5度以下)和大风环境条件下进行连接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或调整连接工艺。

6、管道连接时管端应洁净,每次收工时管口应临时封堵,防止杂物进入管内。

7、管道连接后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合格者马上返工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PE管的安装规定是什么

1、管道连接前,应对管材和管件及附属设备按设计要求进行核对,并应在施工现场进行外观检查,符合要求方可使用。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耐压等级、外表面质量、配合质量、材质的一致性等。

2、 应根据不同的接口形式采用相应的专用加热工具,不得使用明火加热管材和管件。

3、采用熔接方式相连的管道,宜使用同种牌号材质的管材和管件,对于性能相似的必须先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

4、管材和管件应在施工现场放置一定的时间后再连接,以使管材和管件温度一致

5、在寒冷气候(–5度以下)和大风环境条件下进行连接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或调整连接工艺。

6、管道连接时管端应洁净,每次收工时管口应临时封堵,防止杂物进入管内。

7、管道连接后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合格者马上返工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PVC给水管的主要应用范围

PVC给水管有PVC-U给水管和PVC-M给水管之分,是以卫生级聚氯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添加定量的稳定剂、润滑剂、填充剂、增色剂等,经塑料挤出机挤出成型和注塑机注塑成型,通过冷却、固化、定型、检验、包装等工序生产出的一种给水用管材。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PVC给水管的主要应用范围。

PVC给水管的主要应用范围如下:

1.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室内供水、中水系统;

2.居住小区、厂区埋地给水系统;

3.城市供水管道系统;

4.水处理厂水处理管道系统;

5.海水养殖业;

6.园林灌溉、凿井等工程及其他工业用管。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农业遥感主要应用在那些方面(二)

(二) 农作物遥感估产方面在农作物估产方面,1989年-1995年期间,先后进行了黄淮海平原遥感小麦估产,京津冀地区小麦遥感估产、华北六省冬小麦遥感估产、黑龙江省大豆及春小麦遥感估产、南方稻区水稻估产、棉花估产等研究。自1996年起,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监测及产量估测转为业务化试验运行阶段,这一工作的开展为全国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积累了经验和技术基础。1999年,在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成立了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1999年以来,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开展了全国冬小麦估产的业务化运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全国冬小麦估产的业务化运行目标,并正在开展全国性玉米,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遥感估产的业务化运行工作。

(三)灾害遥感监测和损失评估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监测、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调查及监测、北方冬小麦旱情监测等。草原火灾、雪灾等监测系统已投入运行。从1995年开始,开展了利用NOAA卫星等资料进行黄淮海平原地区旱灾监测的业务化运行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1999年在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的领导和组织下,旱灾监测也由仅监测黄淮海平原地区扩展到全国冬小麦主产区。 从农业部门的实际应用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状况和演变趋势,提出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对策,是实现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及时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长势和产量,对于国家制订合理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有重要意义。农业部门在未来对遥感技术将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要求能在有云、雨、雪天都能获得遥感信息,实现全天候遥感探测;由于农作物、农事活动、生物等多在小尺度空间生存活动,因此要求空间分辨率较高;农事活动、特别是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和发育随时间变化较快,因此要求遥感的时间分辨率高,也就是说,要求经常获得遥感信息(至少1周或半个月获得一次信息);农业活动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要求定点、定位、定量,以满足精准农业比如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精准防治病虫害等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在农业资源动态监测方面,将要求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建立空间型信息系统,形成较短如每年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对国家资源热点问题,如耕地动态变化等每年提供一次专题报告和相应的资源环境辅助决策信息。在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方面,将向着高精度、短周期、低成本方向进一步深入。

在灾害监测与评估方面将建成综合监测与评估业务化运行系统,使之具备定期发布灾情、随时监测评估洪涝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可以预料,21世纪初随着高中低轨道结合、大小微型卫星协同、高低精度分辨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网的形成,地理信息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和空间定位精度的提高,遥感技术将在农业资源环境调查和动态监测、土地退化、节水农业、精准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的遥感长势监测与估产、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和损失评估、遥感对象的识别和信息提取等方面应用更加广泛。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农业遥感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一) 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

(1)1980年6月~1983年12月,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下,会同国家测绘局、林业部、农牧渔业部及有关的46个单位298名科技人员,”利用MSS卫片进行全国土地资源概查”。第一次利用美国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15个地类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填补了我国土地资源不清的空白。

(2)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八十年代中期,主要利用美国陆地卫星资料进行了土壤侵蚀分区、分类、分级制图。各区制图比例尺不小于1∶50万,全国拼图后缩成1∶100万、1∶200万、1∶250万成果图,并制成1∶400万土壤侵蚀区划图。

(3) 中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研究。1989-1993年,在国家航天办的资助下,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利用遥感技术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

(4) 全国耕地变化遥感监测。1993-1996年期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利用美国陆地卫星图像连续四年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遥感监测工作,其结果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护农业耕地提供了辅助决策依据。

(5)”八五”期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相比是一个很大进的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

(6)我国北方四省十年土地开发综合评价。1997-1998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对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监测了近十年(1986~1996)来的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草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农业生态环境变坏的趋势日益严重;耕地开垦有一定的盲目性,新开垦的耕地基础设施不足。这一结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为严格禁止毁林开荒、毁草种粮提供了政策依据。

(7)草地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该项目是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于2000年设立并开展工作。该项目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技术先进、快速准确的中国草地退化和草畜动态平衡遥感监测系统。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什么是遥感农业?

它是将遥感技术与农学各学科及其技术结合起来,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主要包括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分析,病虫害的预测,以及农作物的估产等。是当前遥感应用的最大用户之一。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长势信息,快速监测和评估农业干旱和病虫害等灾害信息,估算全球范围、全国和区域范围的农作物产量,为粮食供应数量分析与预测预警提供信息。

遥感卫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其他现代高新技术,可以实现农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 量、定位,客观性强,不受人为干扰,方便农事决策,使发展精准农业成为可能。

农作物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及其组合与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卫星传感器记录的地球表面信息,辨别作物类型,建立不同条件下的产量预报模型,集成农学知识和遥感观测数据,实现作物产量的遥感监测预报。我们可从遥感集市下载获取影像数据,通过各大终端产品定期获取专题信息产品监测与服务报告,同时又避免手工方法收集数据费时费力且具有某种破坏性的缺陷。

农业遥感精细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多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精准估算产品;

(2)多尺度作物单产遥感估算产品;

(3)耕地质量遥感评估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产品;

(4)农业干旱遥感监测评估产品;

(5)粮食生产风险评估产品;

(6)植被标准产品集;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遥感技术让农业更“智慧”

访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焕军教授

刘焕军在作科普讲座。

□文/摄赵一诺

21日,以“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讲堂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讲堂上,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焕军教授带我们走进了卫星遥感技术的殿堂,介绍了遥感技术原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在场师生奉上了一场拓宽科学视野、感悟科学人生、培养创新精神的科学大餐。

“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的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它是精确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在我省主要应用于作物的长势监测、灾害监测、精准管理。”刘焕军说,虽然它高深莫测,但它让现代农业变得更加“智慧”。

近年来,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灾害和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传统的灾害监测方法只能获取‘点’上的灾害发生信息,远远不能满足‘面’上对灾害的大面积及时防控需求,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开展大面积、快速、动态、无损的灾害监测方法。”刘焕军说,通过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合作,东北农业大学土地遥感团队实现了对我省近8000万亩耕地农业灾害的逐旬、具体到田块尺度的时空动态精准监测,实现了农业保险理赔的定量化、科学化。智慧农业方面,传统方法只能网格采样,大量测试土壤养分进行精准管理分区,耗时耗力成本高。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得田块尺度的土壤养分、不同时期作物的长势和产量,构建了快速、低成本的精准管理分区技术体系,使得定时、定位、定量、定配方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成为可能。此外,依托遥感等空间技术,可以为绿色农产品动态监测、有机认证提供关键技术,保障了农民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

谈到黑龙江在农业遥感中的优势,刘焕军说,一方面是黑龙江可耕地田块大,相对规整。另一方面,云雾少,可获取的影像较多。遥感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做到精细的作物分类、作物种植结构的提取,还可以获取时间、空间动态的农作物土壤、地形、气候等一系列的时空数据。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土地遥感团队建立了基于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的农业信息精准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农场、地块的作物分类、长势与灾害定量监测,为农户提供了个性化农业信息的精细服务,也为政府、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宏观管理、农业补贴发放、灾害救援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和遥感技术的融合日益深入,农业遥感应用技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必将成为具有巨大产能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相信在将来农民会成为最幸福的职业。”谈到这里刘焕军信心满满:“我国的遥感事业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在未来,人们应该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加快步伐发展遥感技术,向遥感强国迈进。”